(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任春燕 张玉莲)近年来,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板溪镇大坪村立足村情,把摞荒、闲置土地集中流转,建成“稻耳轮作”基地,春种稻谷、冬种黑木耳,实现了一田多用,产值翻倍的良好局面。
在板溪镇大坪村“稻耳轮作”基地,记者看到数万菌棒整齐排开,一朵朵新鲜、饱满的菌朵冲破白色塑料膜的束缚,奋力地探出头来,努力吸收阳光雨露,茁壮成长。
基地里,数十名工人指尖在菌棒间翻飞,不一会,桶桶黑木耳便运到摊晒房进行晾晒。
该村太平组65岁的村民姚乾芬,一边采摘黑木耳一边和记者谈起这几年来村里发展“稻耳轮作”为她带来的好处。
“除了在家养猪、种庄稼这些活路外,我们还会抽时间来基地务工。在这里栽秧、收谷子完后,我们又开始摆菌棒、翻木耳、采木耳,一年四季都有活干,光做这一个事情,一年就有七八千元的收入。”大坪村太坪组村民姚乾芬高兴地说。
据了解,每年9月黑木耳菌棒下田,一直要采摘到次年4月底。而4月至9月正好可以进行水稻插秧、田间管理和收割,如此循环轮作,让经济作物与粮食生产两不误。同时也为群众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
家住柿坪村的王应贤,一年四节只要基地有活干,她都会和村里的几名村民到基地干活,在顾家的同时也能找到一笔不错的收入,“我们每天70元,每年可以做三四千块钱,这个活路不仅不累,还也可以在家里照顾孙子。”
据了解,大坪村采取基地+大户+农户的模式,积极推行“稻耳轮作”绿色生态的种植模式,不断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助推乡村振兴。
“我今年种了7万棒黑木耳,截至目前,人工工资和土地租金支付了4万多元。今年干木耳产量有4000多斤了,卖出了12万余元。”种植大户任贞亿掰着指头盘算着目前的收入。
据了解,今年大坪村共有5户种植大户,共种植黑木耳40余万棒,预计产值在200万元左右,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Copyright 2015-2022 热讯直播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豫ICP备20005723号-6 联系邮箱:29 59 11 57 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