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名字并不为大众人所知,却在科研之路上闪耀着不可磨灭的光辉。青年有为,国家有益!
——女同事说
(资料图片)
25岁?造航母?这件事看起来异想天开,但有人真的做到了。
2022年6月17日,江南厂的科研人员们都严阵以待,全国上下的目光聚焦于此,充满了期待与祝愿。
与此前两位航母总师不同,这一次的总设计师格外年轻,是个“80后”。
尽管他两鬓因操劳而染上风霜,但他的面庞还是年轻的模样。
在他的指导下,中国第一艘自主研发的弹射型航空母舰“福建舰”正式下水,象征着海军实力的提高。
从辽宁舰的研发改造人员、山东舰的副总设计师,到福建舰的总设计师……
整整17年的时光,王硕威投入在两代驱逐舰(现共有四代驱逐舰)和三代航母的设计中,为国家的海军事业奉献青春与汗水。
驱逐舰南昌舰 图源:人民海军
有的人可能会感慨,他的成功就像爽文中的桥段,但王硕威心中明白,这条路,他已走了太远。
或许,在海防事业愈发受到重视的时代,我们不该忘记,像他一般矢志奉献的科研人员。
01
星辰大海在召唤
很多人可能想象不到,仅仅在17年前,我们面对着前苏联航母“瓦良格号”的完善改造工作,还束手无策。
2005年,多年前购置的航母“瓦良格号”终于开始了改造工程。
然而,面对西方列国的技术封锁与国内的既往研究空白,这样一个任务难如登天。
此路艰难险阻,谁能胜任。
刚刚从华中科技大学毕业,年仅25岁的王硕威,放弃了大城市的高薪机会,毅然参与其中。
这一待,就是十七年,他的青春与汗水,都奉献给了海防事业。
到2022年,辽宁舰已经十周年 图源:人民日报
许多人初看到王硕威的履历,震惊之余,可能还会下意识疑惑:
“80后挑大梁当航母总师,这么年轻有为,不会有什么背景吧?”
事实上,真要说王硕威的背景,或许只能说他生逢其时,又有着深厚的家学渊源。
王硕威的父母,也算是一代航海人,他们因海洋船舶而相识相守,又把守护海洋的希望之种留给了自己的孩子,等待生根发芽。
王硕威的父亲王兴权,出身于广东兴宁泥陂镇的客家聚落,中学就读于兴宁一中,后考入湖北水运工程学院造船系,投身于船舶事业之中。
王兴权在兴宁一中毕业照 图源:全球客家名人堂
与此同时,他的母亲也从湖北麻城考入了同校同系,两艘漂泊的航船由此被缘分勾连到了一起。
在王硕威幼年时,经常能听到父母讨论船只的设计问题,对书本中各式各样的船舶充满了兴趣。
不过,让王硕威最终决定延续父母志业的,或许是家人日常中透露出的对国事的关切:
在家人的口中,国家的海洋辖域版图在他的面前缓缓展开。
与辽阔的蓝色国土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军舰、航母自主设计道路上的艰难坎坷。
得知了这些事情后,年幼的王硕威心中逐渐萌生出一个愿望,他希望自己能够为国家的海防事业做出贡献。
功夫不负有心人,高中毕业后,他如愿以偿地带着行装踏入了华中科技大学船电系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现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
这里,被誉为“新中国舰船工程师的摇篮”,从创办伊始就带着为海军建设培养人才的初衷,撑起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华中科技大学航拍
而在21世纪初,王硕威毕业之时,华科的船电系早已在全国远近闻名。
和他同届的同学们,还没毕业就有许多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单位抛出了高薪的橄榄枝,王硕威当然也不例外。
可这时,他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
加入中船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第七零一研究所,从事海军船舶科研工作。
当时,有很多人出于好心劝过他,在研究所工作,未来也许会很辛苦。
但王硕威心里清楚,哪怕再苦再累,哪怕坐一辈子“冷板凳”,有些事情,也总得有人承担起责任。
22岁,他奔向了星辰大海,从此不再回头。
02
矢志报国,锐意创新
之前接受采访的时候,曾有网友感慨,国家能有像王硕威这样的“巨匠”人才们,真是国之大幸。
不过,面对这样的赞誉,他却觉得,自己才是那个“幸运”的人。
一个人,何其有幸能够生逢其时,又何其有幸自己的理想能够得到国家的支持呢?
王硕威坦然地说:
“当舰船报国的火炬,传递到我们这一代人手上时,我们必须苦练内功,提升能力,必须勇于担当,才能接好班。”
重任在肩,时不我待。
《一堂好课》上军事专家金一南谈王硕威 图源:央视
入职第3年,一个难得的机遇与挑战,来了。
当时,“瓦良格号”终于正式开始了改造工作,年仅25岁的王硕威加入了工作团队,在其中负责航母的电磁兼容问题。
航母的电磁兼容问题,是一个公认的难题,它到底难在哪里呢?
首先,前苏联航母“瓦良格号”由于年久失修和国家标准差异,电磁之间本就更容易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
而且,在庞大的航母上,无线电的数量数不胜数,倘若没有处理好它们的兼容性问题,一旦航母开始运转,无线电间不同段的电波很容易相互干扰。
战斗之时,任何小失误,都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这个难题必须妥善解决。
然而,改造航母不仅对王硕威这个25岁的年轻人来说是开天辟地第一回,对很多工作多年的科研人员来说也是摸着石头过河。
辽宁舰(原瓦良格号) 图源:人民海军
或许,少年心事当拏云,面对这么一个国内空白一片的课题,王硕威并未露怯,他选择带着团队迎难而上。
他从图书馆里抱回了一沓又一沓的书籍,分门别类整理,从浩如烟海的信息洪流中寻找出有用的资料。
经过了层层筛选、推翻又重构,方才确定出可行的实验方案。
可这些,还不够。时间就是金钱,每一分每一秒都弥足珍贵,因此,为了在有限的时间中攀登这座高峰,王硕威和团队几乎全年无休。
为了解决白天的问题、提高航行测试效率,他们经常会在深夜进行实验,灯光彻夜不灭,远远看起来,就像一座指引着航船的灯塔。
那段时间里,他们曾在零下十几二十多度的寒冬里户外勘测,也曾在极端高温的岛礁中连续工作、挥汗如雨。
在此期间,王硕威所做出的科研成果,堪称里程碑式的突破——
他成功进行了航母电磁兼容性1:1陆上联合试验,同时还提出了脉冲电磁环境下弹药安全裕度等效试验与电磁干扰性静态与动态等效试验等创新理论方法。
终于,他们成功了!
航母下水测试 图源:人民海军
2012年,由“瓦良格号”改造而成的航母辽宁舰成功出海,无数国人数十年来的梦想,终于实现。
尽管已经取得了许多荣誉,王硕威还是没有停下自己的脚步。
在万众期待中,他们开始了国产航母的研发。
03
与国同行,与时舒卷
2022年6月17日,这是中国的福建舰正式下水的日子,在我国海军史上极为重要。
明明已经是第三艘航母,为何能够有划时代的意义呢?
事实上,在东方国家中,尚未有一艘航母的吨位与战力能够与之相比。
比起上一艘国产航母山东舰,福建舰的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
放眼世界,福建舰的满载排水量仅次于美国现役海军航母,英法等国的航母与福建舰相较早已落下了一个身位。
而这背后,是王硕威和同事们夜以继日、不眠不休的努力,也是这些科研人员们智慧与理想信念的结晶。
福建舰下水新闻 图源:央视新闻
有人看到王硕威照片的时候,曾感慨,一个三四十岁的青年人,鬓角居然已经多了这么多的白头发。
这背后的殚精竭虑,可见一斑。
这一回,福建舰研发过程中,由王硕威担任总师,团队平均年龄36岁左右,这传递出一个积极的信号——
中国海防科研团队,不断年轻化,如同一池活水,时刻充满生机。
这一代的青年人,接过了先辈手上的火炬,奔向了更远的地方。
国家看到了王硕威的贡献与榜样作用,给予了许多支持和嘉奖。
2016年,他获得了湖北省青年五四奖章,又在2018年获得了中国青年的最高表彰,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得知这个消息后,七零一研究所的同事们都特别开心,守着直播,一起为他庆祝。
面对着大家的祝贺和称赞,王硕威的心中除了感谢,还有紧迫感。
在他看来,国家给予的认可并非一切的终点,而是下一个历史性飞跃的起点。唯有不断努力,方能不负期待。
现在,在科研所里,依然经常能看到王硕威熬夜研究的身影。
他办公室的那盏灯,无论何时永远亮着,就像他这个人一样,永远充满力量。
近期,福建舰上的减载战斗机歼-35全状态试飞成功,再过不久,福建舰就要正式进行海试。
这是航母正式加入中国海军前的最后一场大考,也是研究团队的必经考验。
因此,王硕威与团队工作人员一刻都不敢放松,尽力争取做到万无一失。
海防飞速发展 图源:央视军事
也许,我们如今安宁稳定的生活,离不开王硕威这样的科研人员们日日夜夜的汗水与心血。
我们记住王硕威,不仅仅是记住他足以载入史册的功绩,更是铭记他可贵的品格——
坚定,执著,为理想而奔走,为万世开太平。
参考资料
1.阵匠 《25岁就参与了航母建造,中国的一位国宝级天才,没他航母下不了水》
2.AEIC学术交流中心 《中国最牛80后!25岁造航母,32岁任总师,堪称“国宝级天才”!》
3.共青团中央《“福建舰”!中国第三艘航母下水!》
4.华人星光 《25岁造航母,这个中国天才为何这么牛?》
5.南方网 《“家乡人民为他骄傲!”福建舰总建造师系梅州籍,亲叔叔印象中的他是……》
每日互动
你的梦想是什么呢?
评论区告诉我~
面对小朋友,新东方有编程、美术、机器人、科学等素质课程,也有口才、写字、脑力、故事表演等素养课程,还有游学营地喔;
面对高中生、大学生,有留学咨询、出国考试、大学四六级、考研、专升本、成人英语;
反正,我们提供全程体系化教育教学解决方案,只要是你想学的,我们都有(嘻~)
有需要欢迎,将有专人和您联系解答~
//
更多好看的
大学最不赚钱的理科专业,从来没人喊劝退?
排海第6天,他们却说不出话
手写录取通知书17年!这所全国最低调的211大学,闪耀中国西部!
你“在看”我吗?
关键词:
Copyright 2015-2022 热讯直播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豫ICP备20005723号-6 联系邮箱:29 59 11 57 8@qq.com